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6个大学毕业生何以能有一个共同的“爸”?

发表于2011-04-21


26个大学毕业生何以能有一个共同的“爸”?
【原创】26个大学毕业生何以能有一个共同的“爸”? 作者:雁大群



15年前,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,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、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(01)班26名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,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。15年后,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,千里寻亲,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“儿子、闺女”,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“谢谢”。(新华网4月1日转自光明日报)



利用半天时间,我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浏览了一遍,河北农大果树93(01)班26个毕业生以及李维贺的事迹让人无法不动容。在一个人情冷漠、物欲横流的社会,他们是怎样结下这一段同学情、两代缘,26个毕业生共同维系着一个共同的“爸”的呢?



仔细梳理着脑海中无数的资料,我发现,首先,这是一个从同学情到责任感到逐步形成习惯的过程。李维贺两个儿子先后离世,老人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,作为李维贺二儿子的同班同学,大家感同身受。出于同学情,于是有了对“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”的默认,于是有了全班全体同学给李维贺的第一封信,于是,20多个血气方刚的同学有了共同抚养离世同学父母的承诺和责任担当,并逐步成了共同的习惯。一班年轻人为了一份责任、一个承诺,瞬间长大了、成熟了。



其次,这是一个彼此之间感动和被感动的过程。26个同学的行为固然令人感动,但15年来,李维贺老两口从不给这些“子女们”提出额外要求,给他们的回信总是“一切很好”、“不要着意挂念”等等让人宽心的话也同样让这些毕业生们感动。而且,老两口凭借种地、打工,一分一分的积攒,一点一点偿还两个儿子生病期间所借7万多元欠款的举动更是让人动容。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,就要还给人家钱。”
“欠了金钱债,就是欠了良心债,不还不行”的话让我们感到李维贺老人的善良和坚强、坚持,这同样是一份让人久违的感动。这份感动不可能不感染与李维贺老人保持密切联系的93(01)班的同学们。



再次,这是一个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、舍弃了功名利禄心的举动。对他们来说,“我们都是平凡的人,怀着平凡的爱心,活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。我们平凡得不愿面对媒体的聚光灯。”正如河北农大网站一位署名“老农大人”留言说的:由于专业和生源的关系,“土”和“憨”是经常用来形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两个字,但正是这种不带任何雕琢的朴素情感使他们能够在日月轮回中坚持15年固守一个约定,能够在利益喧嚣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,能够把一份孝心用行动书写的如此感人。



这是一个发生在平凡人之间的壮举。也许,平凡人的壮举更容易让人感动,因为这种感动往往是最朴实的,不带雕琢的。这种壮举不仅能感动平凡人,也能感动那些自诩为不平凡的人,因为人或许有高低贵贱之分,但真情、孝心、诚信、不离不弃的坚持,是最容易打动内心的,因为社会需要这种“土”和“憨”。



河北农大的学子们以他们的“土”和“憨”,以他们的爱心,以他们的坚持,以他们26个人共有一个“爸”的平凡“壮举”成就了他们的“辉煌”,虽然在他们40岁的时候,他们不一定有4000万的身价。
上一页|1|
/1页